關於中醫的迷思之一--藥專力專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有些人崇尚藥簡力專,一次治療中,單味藥太多,會覺得這是不對的;但有些醫生一開,琳琅滿目三四種方劑,數十味藥,這也加那也加,唯恐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好像開越多,保險越大一樣。

到底藥少一點高明還是藥多一點保險呢?

答案當然是,開得正確就好-一個廢話般的回答。

然而,這個廢話卻不見得是每個人都知道其中內涵的。

舉例來說,手指生了類似蜂窩性組織炎的紅腫隆起,這樣的案例,有的醫生或許會使用黃耆建中湯半夏,但是,在吃黃耆建中湯加減當治療主軸的期間,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小狀況。這在每一個中醫治療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例如,很多中醫會說:「就是要拼命發燒,拼命出疹子,拼命咳痰,拼命無力,拼命……,體內的邪氣才會都排盡。」

於是乎,出現了暝眩反應、去邪反應、排毒反應、好轉反應,這些專有名詞。然而,這不是真正的真相。

人的每天都在排除邪氣,在簡單方面的思考模型中,每天身體都在把痰飲淤血壓進大腸變成大便,然後排出。

會拼命咳痰意味著,各處垃圾轉換成大便這樣的過程,超越了當下身體的正常容許值,所以會「溢出」成痰。而會無力,除了是對抗邪氣,正氣耗損的「理所當然」以外,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用的方效率太差,以致於身體必須耗損更多能量去做事。

以這樣例子來說,單吃黃耆建中湯加減可能會出現膿漲然後破,然後收口,而同時因為身體在奮戰,出現輕微發燒和明顯的無力、虛弱感。雖然這可以解釋成,排除邪氣的必要過程,(幾乎每個中醫遇到藥對,病人反而更不舒服的過度期,都會這樣說)而在之後也必然會出現好的結局。

但是,這樣的醫術,或許可以考慮更好一點。

這樣的案例中手指紅腫疼痛,以黃耆建中湯補脾,加半夏以開大肺部往下到大腸的通道,使得經由黃耆建中湯提升脾臟陰液而推出來的垃圾,可以藉此下到大腸,變成大便。這是毋庸置疑的正確。

然而,我們也知道,手指頭腫起來,不是十隻都腫,是某隻手指腫起來。所以,這表示我們身體內,脾胃這個身體中心到那根手指中間出了些問題。

這邊,就姑且說是右手中指好了。簡單想像,脾胃中心開了十條通道到各個手指頭末梢,而其中一條通道(脾胃到右手中指)中間出了些問題,可能是中間有石頭堵住了。

那麼,把脾胃的氣、津、血加強,固然可以加強到達右手中指的氣血,進而修補好這問題(就好像把河流的上游水量加大,固然可以讓每一條支流的水量加大,然後把平常淤積在那些支流中的垃圾帶走),但是,平均加大上游顯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就像這樣的案例,以黃耆建中湯加強脾胃出來的氣、津、血,等若直接加強上游水量,所以是「十隻手指一塊加強到」。那原本就無缺的,不就有餘了?而右手中指還是會因為本來的路就堵塞,分到比其他隻指頭相對少的資源。

這時候,如果在黃耆建中湯加半夏之外,另外加其他藥物,構築起脾胃到右手中指的通道,或是說用藥去指引脾胃多出來的氣血,像是段譽引導身體氣行到右手中指,打出六脈神劍的中衝劍那樣不是更有效率?

再說仔細一點,只用黃耆建中湯加半夏,整理效率可能只有10%不到,所以身體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因此可能會發熱或是無力)去達到修補右手中指的目的。那如果加了一串可以指引氣血,精準到達右手食指的藥,效率整個提升十倍,我們身體還需要用發熱、無力去做這樣一件小事嗎?

所以說,黃耆建中湯加半夏能治療類似蜂窩性組織炎這樣的紅腫疼痛,是對的,但也不是對的。用這種不精細的方法,如果是體質尚可的人,當然可以治癒,但是如果碰到身體沒多資源可以浪費的人呢?

這其實也是某某方似乎可以治某某病,但卻又不能通用的原因之一。

不過,現在大部分用藥繁多的醫生,都不是因為想要用藥精準,而是-隨便。開了加味逍遙散,再開附子理中湯,這種常見的開方法,我一直覺得實在很謎,附子理中湯的白朮,因為加味逍遙散的白朮,變成了「不再是附子理中湯的白朮」。(註一、註二)

中醫方劑中,彼此的比例很重要,但是附子理中湯的白朮加了個加味逍遙散的白朮,便成了進退不得的雞肋,這實在有點可惜。

而且,如果開藥毫無方向性,藥多了卻不知所云,就好像肉多卻不是鍛鍊成肌肉,反而癡肥那樣。也因為這樣的問題,激起了一些反思,認定用藥少才是高明。甚至把用藥限定在傷寒雜病論以內和用藥務求少,以求專的怪思考。

藥簡,力怎麼可能會專?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要求的服務越精細,要付的代價就越高。

傷寒論以外那些看起來不常見的藥,往往是堆疊出類似這個案例中「身體脾胃中心到右手中指通道」的效果的藥,讓理中湯小建中湯這些基礎方劑可以發揮最大的功效去解決身體的各個問題而不傷害人體先天資源。

藥簡力難專,藥多也不見得好。

真相還是一個人人都知道,卻也時時都忘記的道理-藥專力專。

而藥專力專的「簡單操作」就是-以傷寒雜病論的方劑用藥作為基礎,向外慢慢擴大對中藥方劑的認知。因為傷寒論的方劑或是用藥,大多很「固本」和「守中」,作用模式大多集中在軀幹頭臉這樣的區域。增溫、減溫、增壓、減壓也不至於過度偏激,可以說是一個認識中藥方劑在身體內如何作用的好管道。

然而,這樣當然不夠,天生萬物,必有其用,更何況我們所用的中草藥連千都不知道有沒有。

任何一個學醫的人都應該以減輕病人痛苦為己任,在你的治療下,病人的痛苦越少,你越成功,絕對沒有要病人忍受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排毒反應,而去換取不知何時會到來的健康這種傻事。

暝眩反應固然有,但是真正高明的醫術可以把暝眩反應壓低到只剩下想睡覺。如果你發現你的治病,必須讓病人在好轉前,經歷一連串非人的咳嗽,拉肚子,那表示醫術一定還有再進步的空間。(註三)

治療普通外感風寒邪氣,當然,這不是大問題,對治外感,再眩的暝眩也不會(也不應該)很久,但是,對於雜病、久病、伏氣,這觀念就相對的重要了。

這觀念我再強調一次,就是-最高明的醫術,除了想睡覺這個好轉反應以外,其他的反應都不該「出現太久」,要儘可能也絕對可以在無聲無息中,把毒素排除,把身體還原。

也因此,不要求藥簡力專,也不要只侷限在傷寒論的方藥當中,不然,光是用傷寒論的方或是藥,其實在治病的時候,病人可能會因為太痛苦而意志力崩潰自殺。

但是這一篇末尾,我必須更強調的是,在不依照正確方法的訓練下,認識再多的藥和方,都等於沒認識。

註一:附子理中湯的藥有,炮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

註二:加味逍遙散的藥有,當歸茯苓梔子薄荷芍藥柴胡甘草、白朮、牡丹皮煨薑

註三: 即使拉肚子是為了去宿食,但也不能當作「應該」,而應該在使之瀉下後,認真對待,解決因為拉肚子可能耗損的氣、津、血。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