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 古籍敘述:
    • 《唐本草》:薄荷莖方,葉似荏而尖長,根經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
    • 《本草圖經》: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夏、秋採莖葉暴幹。古方稀用,或與薤作蘼食,近世醫小兒疳積。
    • 李杲:主清利頭目。
    • 《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 《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關痛。
    • 《唐本草》:主賊風,發汗。 (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 《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 《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法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 《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云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這時,所製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熱限之也。
    • 《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 別名:蕃荷菜、菝蕑、吳菝蕑、南薄荷、貓兒薄苛、野薄荷、昇陽菜薄苛、蔢荷、夜息藥、仁丹草、見腫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魚香草、香薷草。
  • 科屬分類:唇形科
  • 植物形態:多年生芳香草本,莖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莖,深入土壤可至13cm,質脆,容易折斷。莖銳四棱形,多分枝,四側無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節處毛較顯著。單葉對生;葉柄長2-15mm;葉形變化較大,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長級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側脈5-6對,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具柔毛及黃色腺鱗,以下面分佈較密。輪繖花序腋生,輪廓球形,花時徑約18mm,愈向莖頂,則節間、葉及花序遞漸變小;總梗上有小苞片數枚,線狀披針形,長在2mm以下,具緣毛;花柄纖細,長2.5mm,略被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管狀鐘形,長2-3mm,外被柔毛及腺镤,具10脈,萼齒5,鋏三角狀鑽形,長約0.7mm,緣有纖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簷4裂,上裂片先端2裂,較大,其餘3片近等大,花冠喉內部被微柔毛;雄蕊4 ,前對較長,常伸出花冠外或包於花冠筒內,花絲絲狀,無毛,花藥卵圓形,2室,藥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小是對果長卵球形,長0.9mm,寬0.6mm,黃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窩。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 藥用部份: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