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 古籍敘述:
    1. 《隨息居飲食譜》:“荸薺甘寒。清熱、消食、醒酒、療膈、殺疳、化銅、闢蠱、除黃、洩脹、治痢、調崩”。
    2. 《食療本草》:荸薺,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若先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小兒秋食,臍下當痛。
    3. 《本草綱目》:主消渴痺熱,溫中益氣,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
    4. 《羅氏會約醫鏡》:荸薺益氣安中,開胃消食,除熱生津,止痢消渴,治黃疸,療下血,解毀銅。
  • 別名:馬蹄、蒲薺(浙江柳市、浙江台州、安徽蕪湖,薺的發音和國語相同)、果子(安徽無為)、烏芋、地栗、地梨、苾薺、通天草[浙江杭州]、慈姑(四川),蒲萁(安徽涇縣和湖北廣水) 錢蔥(廣東潮汕)、慈姑(湖南邵陽) 、磁米(湖南嶽陽)、磨薺(湖南汝城)、蒲丘(四川、重慶)。
  • 科屬分類:莎草科
  • 植物形態:荸薺,多年生水生草本,高30-100cm。匍匐根莖細長,頂端膨大成球莖。稈叢生,圓柱狀,粗2-5mm,光滑,有多數橫膈膜。無葉片,稈基部有葉鞘2-3。小穗圓柱狀,長1.5-3.5cm,直徑5-6mm,淡綠色有多數花;鱗片卵狀長圓形螺旋狀排列,長約5mm,寬約3mm,中脈1,有淡棕色細點;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果長1.5倍,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先端不縊縮,有頸並成領狀的環,長約2.4mm,寬約1.8mm,棕色,光滑;花柱基三角形,寬為小堅果的1/2。花、果期5-9月。
    • 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其植物形狀及栽培法有詳細描述。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 。安徽無為、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和福建福州為著名產地。用球莖繁殖。萌發後,先形成短縮莖,其頂芽和側芽向上抽生的綠色葉狀莖細長如管而直立。葉片退化成膜片狀,著生於葉狀莖基部及球莖上部,光合作用靠綠色葉狀莖進行。自母株短縮莖向四周抽生匍匐莖,尖端膨大為新的球莖。穗狀花序,小花呈螺旋狀貼生。小堅果,果皮革質,不易發芽。
    • 種薺於15℃萌芽,25℃ 開始分蘗,30℃植株旺盛生長,氣溫降至20℃以下時球莖形成。一般在早春選頂芽和側芽健全的種薺在室外苗床育苗,經常保持濕潤。約15~20天即可成苗,供大田栽植。株行距一般30 厘米×60 厘米,畝栽約3000穴。分蘗和分株期間保持一定水層並追施氮肥。球莖形成前追施磷肥和鉀肥,對提高產量和改進品質有顯著效果。主要病蟲害有枯萎病、螟蟲等。
  • 生長環境: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喜生於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裡。它的繁殖採用球莖亦稱果球進行無性繁殖。荸薺喜溫愛濕怕凍,適宜生長在耕層鬆軟,底土堅實的壤土中。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層,這樣既利於球莖的生長發育,又不致球莖深鑽,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也有利於掘收。耕層過粘,不利於球莖的膨大,腐殖質過多,球莖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它適宜在淺水中生長,在營養需求上,要求氮肥較少,磷肥較多。在整個生長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其全生育過程如下:
    • 萌芽:氣溫達10~15℃時,80%以上球莖可萌芽,同時抽生髮芽莖,並向上抽生葉狀莖,當幼苗有5~6根葉狀莖時,便向下萌生新根。
    • 分蘗與分株:7月底~8月初移植的薺苗,3~5天返青後,發芽莖頂端的保質莖,向上抽生葉狀莖,經不斷分蘗,形成母株叢。與此同時其側芽向四周發生若干根匍匐莖,伸先3~4節10~15㎝後,其頂端肉質莖的頂芽,繼而向上萌生葉狀莖,連續分蘗,又形成新的分株。如此反复地分株和分蘗,株叢隨之逐漸擴大,葉狀莖數直線上升,一株地上莖數可擴大到300~400根。氣溫在25~30℃時,分蘗分株發生最快。進入9月份後,氣溫逐漸下降,光合產物的積累量則逐漸增多,匍匐莖的生長由水平方向轉而朝土下斜向生長,俗稱“下帶”。 10月上旬以後,不再產生葉狀莖,此時所有的匍匐莖先端開始膨大,球莖開始形成。荸薺的產量取決於球莖的數量和大小,而後者又是由分株的次數及地上莖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正如前述,氣溫在25~30℃時分蘗分株發生最快,一個分株約10~15天發一檔分株。在我地一般可發生分株2~3檔,多的可達5~6 檔,全株共有分株30~40株。 9月下旬以後,氣溫下降明顯,不再發生分蘗。因此,爭取在適宜氣溫下,取得一定合理分株數,保證地上葉狀莖的數量和質量,荸薺最好要在7月底移栽完,最晚的移植也不能遲於立秋。
    • 開花與結薺:當植株基本上停止分株分蘗,地上莖的同化物質便大量向地下貯藏器官即球莖運送,這時葉狀莖頂端抽生穗狀花序,進入始花期。與此同時,地下部也相應抽生結薺莖,地上開花盛期,也是地下結薺期。寒露(10月上旬)時球莖已成形,小雪(11月下旬)後,地上莖逐漸由上向下枯黃,球莖此時充分成熟。球莖皮色也由白色轉變成黃棕色至紅褐色。冬至(12月下旬)至小寒(元月上旬),球莖內糖分含量最高。
    • 對水、肥的要求:薺苗定植後,要求較高土溫以利返青分蘗,宜灌淺水穩苗。隨著分蘗分株增多,蒸騰量加大,應逐漸加深水層,促進地上莖群體形成。封行後灌深不,控制分蘗分株形成,提早結薺,球莖增多、增大,但應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長。荸薺整個生長期都不能缺水,如不徒長不應擱田斷水,特別是球莖膨大期,更不宜缺水。荸薺株叢多而大,結球薺期所需各種養分及同化物質也多,因此基肥要足。在分蘗分株時段要求充足氮肥,更不可缺肥,以保證荸薺夠苗株足。進入結球期後,則不宜再施氮,否則徒長,引起倒伏,影響結球,並加重病害的發生。鉀素對改善球莖的品質,促進氨基酸、蛋白質析合成和糖分、澱粉的運轉積累有重要的作用,除作基肥外,還要在荸薺生長期追肥鉀素,此外,充足的鉀肥還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磷肥對荸薺也有類似的效應。所以種植荸薺一定要氮磷鉀肥三要素配合,尤其在始花結薺期前後不可缺少磷鉀肥。此時如能噴施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等,都可收到球莖粗大、提高產量的效果。
  • 藥用部份: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曬乾;球莖可新鮮採用。
  • 附錄: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古稱鳧茈(鳧茈),俗稱馬蹄,又稱地栗,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稱它馬蹄,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 附錄:荸薺音「ㄅㄧˊ,ㄐㄧˋ」。
蕓薹食譜121102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