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子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 本經敘述: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生平澤。
  • 其他古籍:
    • 《本草經疏》: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於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老人陰虛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為益精明目之上品。昔人多謂其能生精益氣,除陰虛內熱明目者,蓋熱退則陰生,陰生則精血自長,肝開竅於目,黑水神光屬腎,二臟之陰氣增益,則目自明矣。枸杞雖為益陰除熱之上藥,若病脾胃薄弱,時時泄瀉者勿入,須先治其脾胃,俟泄瀉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須同山藥、蓮肉、車前、茯苓相兼,則無潤腸之患矣。(待考證)
    • 《綱目》:今考《本經》止雲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 《別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而甄氏《藥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採用。則《本經》所列氣、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初無分別也,後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熱藥,始分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者也。 《保壽堂方》載地仙丹雲: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並陰乾,用無灰酒浸一夜,曬露四十九晝夜,待乾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早晚備用一丸,細嚼,以隔夜百沸湯下。此藥採無刺味甜者,其有刺者服之無益。
  • 別名:苟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
  • 科屬分類:茄科
  • 植物形態:灌木或經栽培後而成大灌木,高1-3m。主莖數條,粗壯;小枝有縱棱紋,有不生葉的短刺和生葉、花的長刺;果枝細長,通常先端下垂,外皮淡灰黃色,無毛。葉互生或數片簇生於短枝上;葉柄知;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8cm,寬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狹楔形而下延成葉柄,全緣,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花腋生,常單1或2-6朵簇生在短枝上;花梗細;花萼種狀,長4-5mm,先端2-3深裂,裂片寬卵狀或卵狀三角形;花冠漏斗狀,管部長約8m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長約5mm,粉紅色或淡紫紅色,具暗紫色脈紋,管內雄蕊著生處上方有一圈柔毛;雄蕊5;雌蕊1,子房長圓形,2室,花柱線花,柱頭頭狀。漿果卵圓形、橢圓形或闊卵形,長8-20mm,直徑5-10mm,紅色或橘紅色,果皮肉質。種子多數,近圓腎形而扁平,棕黃色。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 藥用部份: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果實。
  • 炮製法:
    • 簸淨雜質,摘去殘留的梗和蒂。
    • 《綱目》:凡用枸杞,揀淨枝梗,取鮮明者洗淨,酒潤一夜,搗爛入藥。
蕓薹食譜121127
本草論性68 -豬腳、排骨、毛豆、橘子、絲瓜、蛤蠣、枸杞子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