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薹食譜121208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以前就有約略講過溫病的概念,現在再仔細的說明溫病的來源以及預防方法。

傷寒論溫病脈症並治:

『溫病有三:曰春溫、曰秋溫、曰冬溫。此皆發於伏氣,夏則病暑,而不病溫。』 『春秋病溫,此其常;冬時病溫,此其變。』

從這兩句話裡面知道,溫病是在春天和秋天常出現的身體狀況,至於冬天,則是要如昨天所述的氣運才會出現冬溫。此其「常」以及此其「變」意味著便是春溫、秋溫乃是因為主氣的性質而來(主氣的軌跡是年年不變,才會常),而冬溫則是因為客氣干擾到主氣,使得主氣運作失常才會發生。

為何春天和秋天會有溫病,卻又是因為冬天和夏天的特質產生的。

冬天有冬至,夏天有夏至,這都彰顯這兩個季節裡面會有陰氣或是陽氣偏盛,無法被另外一個屬性遏制的狀態。當冬天時,如果流大汗、多房事,導致陰分虧損,人體會因為天氣就是要不斷把陽氣收斂成陰氣,所以不一定會因此不適。

簡單說就是,我們破壞身體有六種方式,風寒暑濕燥火,當冬天到了之後,因為天氣一直處在寒的力量增強的狀態,所以我們用「寒」的方式去破壞身體,不如其他方式顯而易見。(其他方式傷在冬季,一下就會被看出,所以就不是隱藏不發的「伏氣」,也就不會之後得溫病,是當下就得病)

這就好像南北極的冰床加速融化的問題會在冬天的時候「看起來」沒那麼嚴重,但到了春夏,真相立刻顯現。

人體的活力就如同地球一樣,外顯的陽氣(或是自然多彩的變化)是仰靠著本身潛藏的資源,這些資源的多寡,正是人體本質的強弱。所以冬傷於寒跟冬不藏精這件事是等義的。

冬天應該把津液收斂成「精」,但我們拼命的違逆這個趨勢,去流大汗、多房事,雖然因為節氣力量的幫助,內收、壓迫成真水的力道感覺起來沒有減少,但「根本」實際已經虧損。

一個大環境下,冬天天氣給予人多少收藏的力量,到了春天就會給予人多少「發陳」的力量。這個收藏的力量入腎,就是讓人體去把所有資源都儲存備齊。但是你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大環境給予的優勢,任意揮霍,不把資源儲存起來,變化成身體「容納發陳」的血管、經脈容積、強度。(簡單說,冬季的收藏,好像象徵安靜,那只是表象,身體內在還是忙得很)到了春天,收藏的力量反轉成發陳,大自然不會因為你沒有準備好就對你容情。(畢竟氣運天候的變化是連續的,給你五十的收藏力量,自然會給你五十的發陳力量)

溫病,不管是春溫還是秋溫,都是一樣的道理,趨勢反轉前,人體因為浪費並沒有做好準備。趨勢反轉後,上天的施予就變成了對人的懲罰和警告。

傷寒論上有提到春溫,除了說明成因,是冬季傷於寒以外,還說明了特徵—冬傷於寒,其氣伏於少陰,至春發為溫病,名曰春溫。

什麼是其氣伏於少陰呢?這可以參考蕓薹食譜121113這一篇所提的內容。人的身體中間有一個直行上下的管道,我們稱之為中脈,這個中脈可以說是一個身體簡易指標,整個中脈寬廣厚實,氣流對流強烈,就相當於整個身體的經絡通暢、厚實、流動強烈。

而到了冬天,人體就是在利用製造出的津液、真水等陰分來補強這個中脈,補強方式如下圖所示。

pic4-21.png

中脈內的寬度因為一個人心火的力量是固定的,所以不會變,但是中脈外的「形體厚度」會因為一年下來的生長收藏,到了冬天逐漸加厚(如上圖往右的變化)。(註一)

但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整個中脈內的力道縮小或是脈的形體厚度縮小,到了春天發陳之時,就會因為氣卡死在細小的管道內或是少陰君火往外膨脹之時,脈外形體厚度不夠,導致種種不適。

這樣的不適就是春溫,而春溫的問題出在少陰君火因為種種原因縮小,便是所謂其氣伏於少陰。(白話叫做問題出在少陰)

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可以使用如下食譜:

馬鈴薯、火龍果(黃皮者)、螞蟻。

大青龍湯加馬鈴薯、火龍果、螞蟻。

馬鈴薯可以起到補腎陰去邪氣的功效,火龍果和螞蟻併用則可以模擬半夏。這個食譜可以解決氣逆不下引起的問題。讓大腦的信號線可以下達,身體的電源線可以分開不要絞在一塊,自然得到清安。

註一:所以春天發陳以後,就是在清理原有通道上的垃圾,然後等二之氣少陰君火主政之時,由內而外膨脹把脈管擴大,如果脈的厚度沒有增加,一膨脹就會像是氣球被吹破那樣,處處漏氣。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