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茯苓水談起的中醫觀念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中醫是一種令人很迷惘的事物,因為太難了,只有盡可能求其本源,方可得之一二。

有人會說,哇!你為茯苓寫了那麼多篇文章,那看來茯苓真是好物,我一定要把茯苓抱著睡覺。

如果真有這觀念,即使是狂風暴雨中站在我這邊大喊茯苓水好的,也等於沒有支持和殘害。

因為我花了那麼多篇章解釋茯苓水,不是在吹捧茯苓水有多好,只是藉著很多人的迷惑去盡可能完整對茯苓水的優缺點論述,以及在食譜開始之前,盡可能彌補自己沒有提及的,屬於我所學習到的中醫基礎概念。

這是在幫我自己和幫助將要接觸的人,絕對不是在打壓任何人,也不是要告訴大家,茯苓水治療萬病,什麼東西靠茯苓就好。

這邊,我要講到一個中醫基礎概念,那就是「正反並存」!這麼簡單說其實只是要讓大家印象深刻,我還是慢慢來解釋。

中醫的經絡臟腑裡面有六個分類,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

因為這幾個名詞太常見,很多學中醫的人到最後不背也背起來了,也似乎就沒有去好好想過這樣的排列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智慧。我將之整理如下:

少陽相火對應的臟腑是膽和三焦。

厥陰風木對應的臟腑是肝和心包。

陽明燥金對應的臟腑是胃和大腸。

太陰濕土對應的臟腑是脾和肺。

太陽寒水對應的臟腑是膀胱和小腸。

少陰君火對應的臟腑是腎和心。

其中,這樣的排列是兩兩成一組被歸類在「同一個系統」的「表裡」關係。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少陽膽和厥陰肝是可以看成表裡的同一系統,少陽三焦和厥陰心包亦然,以此類推,陽明胃與太陰脾等等。

如果這時候觀察力好的人可以發現一件事,陽明燥金所對應的是太陰溼土。而這兩個性質完全相反的「名詞分類」卻套用在「互為表裡」的同系統臟與腑之間。

如果只看脾胃,大家都會說脾胃是同一個系統,如果只看腎臟和膀胱,大家也會說腎臟和膀胱是同一個系統。那為何在以六經(或說六氣)分類的時候,他們居然是站在對立的兩端呢?

是好友還是敵人?是互相靠近還是拆分離散?

這個就牽涉到一個最基礎的概念,人體追求的是「平衡」,我退你進才是平衡而無感,如果你進我也進,就會互相爭道而擁擠紛擾。

道德經上有講:「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重點在,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如果可以好好體會這段話,便不難理解為何脾胃同屬消化系統,卻一燥一濕了。如果整個系統都是同一屬性,那這個人很快就因為「沒有制約」而衝到解體。

要如何打造出至善之人?那就是讓他在至惡環境中走過一回,反之亦然。所以無惡則無善,無濕亦無燥。好像很玄,但其實就是如此而已。

如果可以接受以上所言,自然可以接受一個觀念—身體某處有燥,他處必有濕。大家也都知道,這世界上越是正反並存之處,越是適合人居,像是北極和南極,都會出現長晝不夜或是長夜無晝的現象。這也是人煙稀少而不至之處。

如果始終把人整個個體要拆分來看,單獨專注一點去求濕燥寒熱停散,那在治病和學醫上很容易被搞迷糊,而如果有意識到,此處寒,必會彼處熱,此處濕,必會彼處燥,此處停,必會彼處散,那要治病學醫,都會事半功倍。

這邊的「停」對應的是六氣中的暑,「散」則是對應到六氣中的風,之所以刻意創作名詞,實在不是自以為是,是希望盡可能用「名詞」給初學者一個印象。暑者不動,風者散泄。

或有人會疑惑:「依你通篇所講,是不是所有津液匱乏之病,都是因為有濕的緣故,單用茯苓就可以了?」

這是很無厘頭的結論,因為我在每一篇裡面都沒有提到過「所有津液匱乏之病,都是因為有濕的關係」,更沒有說什麼「單用茯苓」這種無理取鬧的話,甚至還細細分析,即使用茯苓水煮菜,也不是「單用」。

我只有表達,人體,你若發現此處有燥,最好趕緊去思考,必然他處有濕。這樣子去追尋疾病,其實會事半功倍。

這邊要講到茯苓這個「藥物」到底物性是什麼?怎麼去知道它的功用是我講的「反覆不斷的抽取然後過濾污水,再將過濾後的淨水順著三焦輸佈出去。」

茯苓是多孔菌科的「真菌」。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物學一個有別於動植物的另一大分類。

這個分類(真菌界)的生物在生態系中通常是擔當「分解者」的角色。

分解者是什麼?分解者可以分解動植物的殘骸、糞便等,將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並在過程中獲得自體能量,最後讓這些無機物重新進入整個生態系統給植物等「生產者」利用。

基本上,天道就是,龍死了叫做死龍(不會變成小狗),鳳死了叫做死鳳,茯苓死了還是會......分解。

分解者存在的好處就是,會把一些「你以為沒有用處」的事物經過他們的努力分解,使得這些「沒有用處」的事物轉變成有用的小團塊,然後他們自己還可以從這過程得到能量。這對大自然的物質與能量循環以及再利用是一件異常重要的事。

茯苓具有身為真菌這種分解者的特性,而功效又被古代醫家歸類在「行水」這個論述上,要說茯苓可以把身體某處的廢水「抽出」,經過它的「作用」,變成好水,運送出去,這也很合理吧。

最後,我想請各位想想,你們的炒菜鍋,每天都在做啥?

把油放入、把菜放入,炒過,用過,然後髒了,於是用清潔劑、水和棕刷把炒菜鍋中的油污刷乾淨。

若說消化系統就像是炒菜鍋,那為什麼你不會覺得身體每天應該都這樣子做呢?而如果我們的環境就像是八百年前那樣美好,我們又何須煮菜加茯苓水呢?

請看到文章的諸位,可以去網路上,Google搜尋系統裡面,鍵入塑化劑DEHP,或是其他相關關鍵字,看看飲食的污染和環境的污染。

你們真的覺得現在的人體足夠應付人類自己製造的污染嗎?我一點都不勉強所有人相信,只是就理論去提出我自己也會用的方法去應對這樣可怕的環境。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