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

出自蕓薹食譜學習Wiki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 本經敘述: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痺,逐風邪,開湊(舊作腠,《御覽》作濤,是)理。根︰溫,殺三蟲。久服輕身,生川谷。
  • 其他古籍:
    1. 《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2.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荳蔻之佐四也。
    3. 王好古: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宜以(吳茱萸)主之。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溫脾胃,皆用此也。
    4. 《本草綱目》: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鬱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囓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5. 《本草經疏》: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其主除濕血痺、逐風邪者,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痺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中惡腹痛,亦邪惡之氣乾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則腹痛自止矣。
    6. 《本草匯言》: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之藥也。方龍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陰寒之病,或嘔逆噁心而吞酸吐酸,或關格痰聚而隔食隔氣,或脾胃停寒而泄瀉自利,或肝脾鬱結而脹滿逆食,或疝瘕弦氣而攻引小腹,或腳氣沖心而嘔噦酸苦,是皆肝脾腎經之證也,吳茱萸皆可治之。
    7. 《本經逢原》: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衝膈衝眼、脫髮咽痛、動火發瘡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
    8. 《本草便讀》: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鬱結,故治肝氣鬱滯,寒濁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見其功。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濕滯濁,無不相宜耳。
    9. 《名醫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10. 《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心痛;治霍亂轉筋, ​​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痺,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11. 《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蛀。
    12. 《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餘血。
    13. 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14. 《本草綱目》: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 別名:食茱萸、吳萸、茶辣、漆辣子、優辣子、曲藥子、氣辣子。
  • 科屬分類:芸香科
  • 植物形態:吳茱萸,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技、葉軸及花軸均被鏽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先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 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後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錢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 藥用部份: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及毛脈吳茱萸未成熟的果實。
  • 炮製法: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淨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乾為度,微火焙乾。 (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 附錄:
    • 《名醫別錄》: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痺欬逆,止洩注,食不消,女子經產餘血,療白癬。
本草論性16-吳茱萸、杜仲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變換
動作
蕓薹食譜
公孫本草誌
導覽
工具箱